首页 > 新闻 > 正文

面对校园暴力,除了谴责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2023-03-25 10:05:44来源:新京报  

防范校园暴力仍要回到现实,加强教育宣传,提升从校长、教师到家长、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并不是一句空话。


【资料图】

全文1760字,阅读约需3.5分钟

撰稿/顾左右(法律界人士)编辑/何睿校对/吴兴发

▲13岁女孩被多名女孩暴打。新京报资料图

随着一条“海南临高女孩遭校园霸凌”的视频在网上热传,校园霸凌再次成为舆论热议话题。

在该视频中,多人对一女孩施暴,包括撕扯衣服,用鞋子扇其面部、推入水沟等。被欺凌女孩头发凌乱,双脚赤裸,身上可见明显伤痕。另有网传医院检查报告单显示,女孩左耳鼓膜穿孔、眼睛被异物损伤。

类似事件发生后,舆论义愤填膺强烈要求严惩凶手,和当地公安、教育、妇联等部门第一时间介入都已是常规动作。被打女生的网络后援团迅速组建起来,捐款从倡议很快变成了行动。相关帖文下,“未成年”不是暴力的护身符等评论,得到了很高的点赞数与转发。

据3月24日下午临高警方的官方通报,该县也第一时间成立了联合调查组。通过调查,核实视频涉事人员均为该县未成年人,其中两名当事人系同班同学。

但与视频中“校园霸凌”的表述不同,联合调查组认定,当事人宋某与林某因琐事发生口角,双方分别纠集多名未成年人于不同时间对对方实施殴打,其间双方都拍摄视频并上传到网上引发关注。

“霸凌”变“互殴”,让不少围观群众颇感意外。一些已向被打女孩表示支持和捐款的网友,一时不知该相信何处信息源。公众情绪如潮水一般,对舆论场来回冲刷。

事件真相究竟如何,还有赖当地警方披露更多证据。但不管是“霸凌”还是“互殴”,均属校园暴力。口角引发暴力并不鲜见,不同时间多次互殴,说明正常渠道内的纠纷解决机制并不有效,防范校园暴力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种机制也未见及时启动。

而当地启动问责调查程序,对严重失职失责的学校校长予以免职,也从侧面证实,这起校园暴力事件,存在未成年人保障链条上的失职与失责。

因个案反推学校或职能部门失职失责,相对容易。但预防校园暴力,又不能仅依赖于某个视频的热传或某起事件引发了舆论关注。

现实生活中的校园暴力,多隐匿于线下或更秘密的线上空间。未进入公众舆论场,也就不足以引发舆论的关注。学校、家庭、职能部门乃至社会的失职失责,也因此被遮蔽。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开具的耳鼻咽喉镜检查报告单。新京报资料图

近时间火爆全球的剧集《黑暗荣耀》,讲的就是一个校园霸凌和反霸凌的故事。复仇爽剧之所以引发全球观众的共情,被普遍解读为“因为真实所以震撼”。

该剧中女主被电卷棒烫伤之类的霸凌细节,就有韩国忠清北道某中学真实发生的校园霸凌事件的影子。更具讽刺的是,该剧导演安吉镐也被曝光曾是校园霸凌者。迫于舆论压力,安承认施暴,并向受害者公开道歉。

面对校园暴力事件,在网上表达愤怒、要求严惩凶手,这些情绪宣泄的底层,都有朴素正义的支撑,无可挑剔。反思校园暴力事件,也无外乎学校失职、家庭失管、司法失之于软。解决之道,学校要尽职,家庭要尽责,司法要宽严有度,教育要培养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冲突解决方式。

但怕就怕在如网友吐槽韩国影视圈一样:什么都敢拍,但什么都不愿改。《黑暗荣耀》的反霸凌路径,是女主18年精心布局,以“智恶”应对“大恶”,以“魔法”打败“魔鬼”。从剧中跳回现实,这不过是个成人童话。

防范校园暴力仍要回到现实,加强教育宣传,提升从校长、教师到家长、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并不是一句空话。我们能做的还包括,建立和完善举报机制,鼓励学生及时举报校园暴力行为,及时处理并对违法者进行相应的惩罚,为受害者提供足够的安全保护和心理支持。

同时,要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情感和行为变化,及时沟通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避免对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减少家庭暴力和教育方式不当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要倡导尊重和包容的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帮助未成年人增强互相理解和相互尊重的意识和能力。

而在知识学习之外,学校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包括沟通、合作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这些能力将使学生更容易处理校园霸凌和校园斗殴。

凡此种种,虽不乏老生常谈,却也寄托了不少老师、家长和学生们所期待的预防暴力之道。当然,行胜于言。

值班编辑 康嘻嘻 古丽

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号“新京报评论”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