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街角守艺人|海口6旬“篆刻匠”:在方寸石面“飞刀”刻印

2023-03-10 21:21:51来源:南海网  

编者按:

2月1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商务部积极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如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很多如小家电、鞋、雨伞、锅盆等坏了往往就被“换新”,可也有一些人们出于勤俭、“能修尽量不换新”的观念,仍有“小修小补”的需求。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推出“街角守艺人”系列报道,走访海口社区街头小巷,记录那些坚守“修补”的“小匠人”故事,了解他们如何以“修补”谋生的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贴心服务,通过个体一窥这个群体的现状,以及他们坚守的理由。


(相关资料图)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3月10日消息(记者 王康景 实习生 林俞池 文/图)左手捏住寿山石,右手紧握篆刻刀,刀尖在小小2厘米见方的石面上强劲有力飞舞,犹如犁耙犁地,在方寸之间留下优美文字。3月10日上午,在海口新华北路58号的一个二楼小阁楼里,64岁的“篆刻匠”王德旺正聚精会神地为客户篆刻印章。从业近30年,王德旺为书画家、企业家乃至学生篆刻过很多印章,并给学生优惠刻印,以期篆刻技艺得以传承。

图为王德旺在工作台前认真篆刻。

王德旺是海口火山口人,自幼喜欢篆刻艺术,并学过油画、美术,曾“走读”广州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学院,并经历过5次艺考失败,后又学习书法,为从事篆刻埋下基础。在作为知青下乡期间,他坚持画了5年油画,并以篆刻为乐。

39岁时,王德旺直奔北京学习篆刻艺术,后用6年时间,呕心沥血篆刻出“百佛图”,并在海口举办了展览,声名渐起。此后,王德旺一直在新华北路自己开的篆刻小铺里潜心钻研篆刻技术。

在这间不算大的工作室内,几个架子上均放置了满满当当的他篆刻好的各类作品,及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篆刻石材。室内有个专门篆刻的工作台,上面有各类篆刻工具,还有一盏台灯。平日,他就在这里篆刻:台灯下,他戴着老花镜,久经篆刻而长茧的双手让篆刻刀与石料碰撞出美妙的艺术“花火”。

图为王德旺的部分篆刻作品。

“在电脑刻章比较流行的当下,手工篆刻技艺是难以被替代的,好的篆刻作品不仅讲究刀工、结构,还讲究隐含的精神,这是机器不能比拟的。”王德旺说,同样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书画家、企业家,以及不少学校的美术、书法学生,在作品上落款时都会使用手工篆刻的印章。

市民赵艳丽告诉记者,她与儿子都喜欢写毛笔字练书法,作品落成后如果缺了落款盖章,少了韵味,就想着找人刻落款章。“经人介绍,我找到王德旺师傅刻印章,王师傅的篆刻技艺很优秀,我又喜欢这种传统技艺,便跟着王师傅学习,当了徒弟。”赵艳丽说,王师傅篆刻严谨,教学亦严格,手把手教她和其他徒弟体会不同刀法和力度的掌控。师傅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还要多学、多练”。

学校书画艺术专业的学生也是他的重要客户,学生们创作的书画作品参加展览或者比赛前,常需要刻落款章,王德旺很是重视这样的传承契机。考虑到学生财力有限,王德旺就在常用的汉印风格1-3厘米见方刻印的收费上给予优惠, 1厘米见方印章只收取100元(含材料费和工费),一些家长带娃上门来刻印的,他甚至还会更优惠,只收取工费。

图为王德旺在查看篆刻作品的细节。

“我很看重他们对书画和篆刻的喜爱,每年都有几十位学生来我这儿要刻印。”王德旺说,给予收费优惠也是希望他们深入了解这门传统技艺,产生爱好,乐于学习和传承。

赵艳丽说,不仅如此,师傅还时常举办一些公益课堂,邀请书法、篆刻爱好者来工作室里,现场免费教授篆刻基础知识,一堂课有时会有10多人参加。

让王德旺高兴的是,随着篆刻经验积累,灵感集聚,近年他在齐白石篆刻刀法的研习上有所突破,篆刻刀游走于石面,刀工遒劲,宛若篱笆犁地,纹理传神。“篆刻是我们中华古老的技艺,我希望更多人来了解它,欣赏它,传承它。”王德旺说。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