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世界湿地日|海南湿地修复保护之路怎么走?专家来支招

2023-02-02 19:06:23来源:南海网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谭琦

在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里,一场“五源河公益保护地新年定向巡游记”活动正在热闹地开展,湿地科普知识通过定向越野游戏的方式传递给更多市民。开展活动的湿地水塘旁,原本只是一个挖砂采石的废弃坑塘,经过湿地修复,重建了沙丘一林塘复合湿地系统,现在成为“最美小鸟”栗喉蜂虎的家园。


【资料图】

这是海南湿地修复的一个缩影。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湿地修复”。近年来,海南不断推进湿地和红树林的保护修复,通过探索“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湿地公园发展模式,全省已建成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达12个,成为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的新亮点。湿地修复为海南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什么?未来湿地修复保护与发展该如何平衡?多名专家为湿地保护出谋划策。

海南湿地现状:湿地资源丰富 全省湿地面积12万公顷

根据海南省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21年)显示,湿地面积为有12万公顷,包括红树林地、沿海滩涂、内陆滩涂等7个二级地类。

近年来,海南不断加强湿地保护力度,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海南持续开展湿地保护专项行动,尤其是加强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修复。红树林是海南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具热带特色的湿地类型,广泛分布于海南12个沿海市县。自2016年印发《海南省林业生态修复与湿地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来,海南共清退养殖塘2777公顷,新造红树林1955公顷。2020年至2022年是海南红树林面积增长最快的3年,造林面积累计超过1300公顷。

目前,海南全省已建成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7处,省级湿地公园5处,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线路的数以万计候鸟越冬和过境提供了良好的生境,还通过打造湿地公园的方式,充分利用湿地自然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红树林、观鸟、走读自然、农耕体验等自然教育活动。与此同时,海南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湿地宣教活动,全力营造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专家支招:海南湿地修复保护与发展如何平衡

海南湿地保护如何走得更远?海南省政协委员、原海南大学教授詹长智建议,可以通过建设一些湿地标志性雕塑,推出标志性的纪念物,尤其是国际交往的纪念品,将湿地以及湿地里的动植物化身为一个个“大使”,对湿地文化进行传播;在湿地科普宣教上,海南可探索将湿地教育列入学校校本课程,并创作更多的文艺作品,让广大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植入保护湿地的种子。

“海南可以制订颁布乡村振兴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与湿地保护指南,建立湿地保护、科研和培训标准、规范和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等。”詹长智说,海南要建立湿地保护、修复和利用的共商、共建、共赢、共享机制,建立更高层次和更务实的国际合作机制,让湿地保护之路走得更稳更久。

“湿地的保护不仅可以与城市人居环境相融合,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并开发湿地优质的生态产品,为湿地当地的居民谋福利,加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袁兴中参与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的修复工作,他看到湿地修复工作开展后,五源河的鸟类增加了十余种,包括蒙古沙鸻、铁嘴沙鸻、董鸡、东方鸻、小杓鹬、普通燕鸻、灰翅浮鸥、绿鹭、草鹭等。

袁兴中提到,下一步的湿地保护工作中,还面临着农业面源污染、水环境等难题。“例如海口特色的羊山湿地、水菜花、稻花鱼等,都可以进行产业的优化创新。”袁兴中建议,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海南可在湿地范围内探索综合性的实体产业,包括农业、设计产品、加工业、旅游业和创意文化产业。

在红树林修复保护过程中,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发展是多维度的,保护首先要对红树林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让更多人自发地加入保护的队伍中。”海南省蓝丝带海洋环境保护协会正高级经济师韩玉认为,目前,海口东寨港红树林的保护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可以作为试点进行利用和开发。韩玉建议,可以在红树林范围内合理地开展研学产业,在保护的同时助力当地经济的发展。

“红树林生态系统有很强的科普性和趣味性,完整的生态链可以挖掘丰富的研学产品。”韩玉说,海南可结合红树林的科普知识,推出系列研学产品,在教材、课程、培训、人才队伍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深化产业链。此外,韩玉提到,海南可从政策方面探索红树林保护与开发中的平衡,通过明确开发红线、生态产品“白名单”、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等,对红树林进行有序开发,实现湿地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探索。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